《极乐迪斯科》游戏短评

本短评原载于本人的Steam游戏评测。有改动。

真正的好游戏。下载后连续玩了两天半通关,根本无法拒绝其强大的魅力。作为解谜游戏,主线稳定清晰,剧情波折起伏,指向性明确,通关动力充足;支线丰富,有较多隐藏任务和剧情,触发方式和条件多样,任务时间安排自由度高;地图范围足够大,循序开放,有利于在高自由度下协助玩家集中注意力;扔骰子检定机制引入随机性,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可玩性,兼具桌游特性。同时作为RPG游戏,技能学习引入成长性,符合角色扮演模式,有限的思维阁空间迫使玩家在探索和利用间做出抉择,增加了因玩家而异的个性化。

游戏世界观新奇但与现实呼应紧密,熟悉二十世纪苏联历史的玩家,尤其考虑到游戏作者的爱沙尼亚背景,不难从游戏的历史介绍中看出对现实的呈现和反思——更重要的是,游戏把反思的权利较大程度上交给了玩家本人,这是一种难得的“自由度”,一种对游戏世界观和价值观建构权利的自由度,就这一点而言,其冲击远远超过地图或支线任务的自由度——二者完全不在同一维度,这种价值的自由度我几乎未在其他解谜/RPG类游戏中体验过。玩家在选择面对游戏世界历史的zz立场同时,也在选择自己的人生立场:等待末日,或百无聊赖,或摇滚巨星,角色面对人生的态度也全由玩家选择。为什么一个警探不能在勤勉破案的同时,唱歌跳舞,组建club呢?某种意义上,这或许是游戏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投射。

游戏风格化程度很高,作画风格暂且不论,disco、涂鸦在游戏中都可以触发支线剧情,当代艺术形式的隐喻贯穿始终,总有一些选项给予玩家足够的展现个性的机会,伴着阳极音乐拉同伴一起跳舞,面对空墙壁突发艺术灵感,在悲剧过后的广场上点燃混着血的重油涂鸦,这正是“酷”,正是“极乐”和“disco”本身。此外还有脑科学的隐喻,mainframe仿佛蒸汽朋克般的前现代感,远方的真人接线员登录系统,在吸引艺术家的同时也给了工程和科学足够的关照。失败的游戏公司又无处不透露着对作者团队自身的揶揄,能扭曲光线的超高净值者又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幽默。

游戏音乐来自英国摇滚乐队 British Sea Power (Indie Rock/Alt-rock/Post-punk/Post-rock),可以翻译为“不列颠海上力量”,但个人更倾向于“不列颠海军”,尤其是考虑到其首张专辑名为 The Decline of British Sea Power(2003),让我想起日不落帝国二战后的衰落和瓦解。乐队组建于千禧初年,风格偏重后摇和氛围摇滚,格外凸显了继承自英伦摇滚的落寞感。不知道其在后摇/另类摇滚圈中知名度如何,可惜我在四年前听后摇时并没有踏足他们的作品。不论如何,看起来游戏作者联系到了这支乐队(或许是他们喜爱的乐队?),2019年该乐队为游戏创作乐谱,在2020年4月的BAFTA奖中,他们因本游戏中的作品获得“最佳音乐奖”^ 1。当然,游戏中充满反讽/自嘲的一点是,经常出现对摇滚的贬斥,和对“阳极音乐”的“吹捧”,的确,爱摇滚的人才会说摇滚已死,爱爵士的人才会说爵士已死,爱建筑的人才会说建筑已死。

最后,希望各位能在游戏中尽情探索,尽情挥洒个性,扮演现实中做不到的别人,或是完完全全自我投射。不论是滚青还是geek,只要心里有一个“酷”的幻想,就一定会在某处获得共鸣,深深沉浸在游戏塑造的Elysium里。

顺带一提,游戏里出现了不少法语和法国口音,耐人寻味。